10月21日,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中共鹽城市委宣傳部指導,鹽城師范學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主辦,鹽城師范學院歷史與公共管理學院、東臺西溪旅游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鹽城地域文化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承辦的“鹽運南北·河通古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論壇”在我市東臺成功舉辦。在活動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鹽運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12家分院中最“年輕”的成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自成立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策應國家和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系列要求,堅持內涵式發展路徑,打造差異化研究特色,著力挖掘大運河鹽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研究成果,為鹽城市、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了智慧力量,彰顯了智庫擔當。
在論壇主旨演講環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理事長周琪作了題為《依法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的演講;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馬俊亞作了題為《從權力操控到市場配置:淮患成因與張謇導淮理念》的演講;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革作了題為《運河危機、社會環境與清王朝的選擇》的演講;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運河農業文明分院副院長路璐作了題為《大運河歷史文脈構成與理論范式研究》的演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研究員王健作了題為《試論隋唐大運河水運體系中的揚州樞紐》的演講。此外,論壇活動還就大運河文旅融合與活化利用、大運河歷史與文學進行了討論。
據悉,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是促進中國南北方經濟互補、文化交融的紐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演進影響深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系統挖掘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內涵,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聚焦“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使命擔當,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出貢獻。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以及江蘇大運河研究分院的專家學者參會。
請輸入驗證碼